刑法 (二) - 民法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刑法 (二) - 民法

民法

 

   (二) 違法性:

         在判斷犯罪之過程,若通過前階段構成要件該當性,原則上推定其為違法,進入違法性階層反面檢
         驗是否具有阻卻違法事由,若具備即得阻卻違法,犯罪將不成立。

         1.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1)正當防衛:對於現在不法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
               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刑法第 23 條)

正當防衛:例如阿歪與阿酷平日裡互看不順眼,阿歪某日一時衝動拿了菜刀朝阿酷揮舞作勢想砍他,阿酷為了防衛
自己而拿棍棒將阿歪的手臂打傷,阿酷就可主張是正當防衛。

           (2)緊急避難: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
               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刑法第 24 條)

緊急避難:例如小倩養了一隻柴犬,一日午後小倩帶柴犬出去散步時,柴犬突然失控開始狂咬路人阿宸的腳,阿宸
一時緊急下拿起路邊的磚頭砸傷柴犬,阿宸就可以對小倩主張是因為緊急避難而做出傷害柴犬的行為。

           (3)依法令之行為:

               依法令之行為,不罰。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
               此限(刑法第 21 條)。例如:自助行為(民法第 151 條)、父母之懲戒權(民法第 1085
               條)、逮捕現行犯之行為(刑事訴訟法第 88 條)與依法施行人工流產之行為(優生保健法第
               9 條)。

           (4)業務上正當行為:

               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刑法第 22 條)

         2.超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即法規未明文規定之阻卻違法事由,如得被害人之同意或承諾。

   (三) 有責性(罪責):

         行為人之犯罪行為構成要件該當而無阻卻違法事由,尚需檢驗其有責性(罪責)。行為人在行為當
         下必須具備責任能力,始能成立罪名,有罪責始有刑罰,無罪責即無刑罰,罪責與刑罰必須相當。

         1.責任能力:(刑法第 18 條)

           (1)無責任能力人:未滿十四歲之人。

           (2)限制責任能力人: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滿八十歲之人。

         2.精神狀態:(刑法第 19 條)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
            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
            刑。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3.生理狀態:

            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刑法第 20 條)。依通說及實務見解,所謂瘖啞人僅限於天生;後
            天造成者,無本條之適用。

 

犯罪行為類型

一、未遂犯

   (一) 意義:

         行為人「著手」於犯罪行為,而未能完全實現刑法分則各條所規定之客觀構成要件。

         1.核心概念:

           (1)前提: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刑法第 25 條)。

           (2)行為人必出於故意。

           (3)就未遂犯而言,重點不在構成要件是否完全實現,而在行為人是否已著手。而客觀構成要件並
               未全部實現,並不僅限於「結果」或「因果關係」不該當的情形。

               A.結果犯:

                  行為人著手後,而犯罪結果沒有發生,自然屬未遂犯。

               B.行為犯:(舉動犯)

                  由於行為犯並不要求結果要件,僅客觀上存在構成要件行為即可該當。故行為犯著手後即屬
                  
既遂

         2.對於「著手」的判斷—印象理論(主客觀混合論):

           我國通說見解對於著手的認定,係採印象理論。依此說見解,除客觀事實之外,尚須考慮行為人
           的主觀意思,以判斷是否已著手於犯罪行為。

   (二) 一般規定:

         1.普通未遂犯: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並得按既
            遂犯之刑減輕之。(刑法第 25 條)

         2.不能未遂犯:

            又稱不能犯。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不罰。(刑法第 26 條)

         3.中止未遂犯:

            中止犯係指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行為人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亦同。前項規定,於正犯或共
            犯中之一人或數人,因己意防止犯罪結果之發生,或結果之不發生,非防止行為所致,而行為人
            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亦適用之。(刑法第 27 條)

   (三) 特殊規定:

         1.陰謀犯:

            二人以上為實施犯罪而為之謀議行為,雖其實害或危險尚未發生,但因考量到其所侵害之法益甚
            為重大,故由國家提前發動刑罰權以處罰其不法之謀議行為。此與未遂犯同屬不待實害或危險之
            發生,即由國家提前發動刑罰權以處罰不法行為之情形。

         2.預備犯:

            為實行犯罪而為之準備行為,雖其實害或危險尚未發生,但因考量到其所侵害之法益甚為重大,
            故由國家提前發動刑罰權以處罰其不法之準備行為。此與未遂犯同屬不待實害或危險之發生,即
            由國家提前發動刑罰權以處罰不法行為之情形。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