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基本概念 (二)

作者:陳雲飛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法律的基本概念 (二)

法律的基本概念 (二)

五、法律之制定

         我國法律的制定程序如下:

         一讀 → 委員會 → 政黨協商 → 院會二讀 → 法制局審查 → 院會三讀 → 總統公布

   (一)提案

         提案為法律制定的第一個步驟。提案的來源為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及符合組織法規定之黨團:

         1.行政院:

           行政院之提案權是屬於行政全體,行政院院長或各部會首長無單獨提案權(憲法第 58 條規定)。

         2.司法院:

           根據大法官釋字第 175 號解釋,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基於五權分立彼此相維之憲政體制,就其所掌有關司法機關之組織及司法權行使之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3.考試院:

           根據憲法第 87 條,考試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4.監察院:

           根據大法官釋字第 3 號解釋可知,考試院關於所掌事項,依憲法第 87 條既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基於五權分立、平等相維之體制,參以該條及第 71 條之制訂經過,監察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實與憲法之精神相符。

         5.立法委員:

           根據立法院議事規則規定,立法委員提出之法律案,應有十五人以上之連署。經否決之議案,除復議外,不得再行提出。

         6.符合組織法規定之黨團:

           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 75 條規定,符合立法院組織法第 33 條規定之黨團,除憲法另有規定外,得以黨團名義提案,不受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有關連署或附議人數之限制。因此,此等黨團亦具有提案權。

   (二)程序委員會

         編列議程、報告事項、討論事項。政府機關提出之議案或立法委員提出之法律案,應先送程序委員會(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 8 條 第 2 項前段)。

   (三)院會一讀

         朗讀標題、提案人說明、討論。

   (四)委員會

         聽取報告、討論、修正、審查報告。如涉及外交、國防或其他依法令應秘密事項者,以秘密會議行之。

   (五)政黨協商

         議案協商。

   (六)院會二讀

         朗讀議案、宣讀審查報告、宣讀協商結論、廣泛討論、逐條討論、修正動議、復議。

   (七)法制局審查

         法制局可於此時發揮專業品質把關作用,惟目前多半略過此程序而逕付三讀。

   (八)院會三讀

         文字修正、全案付表決、修正動議、復議。

   (九)總統公布

         行政院認窒礙難行經總統核可移請立法院覆議,可能結果:維持原決議、不維持原決議、原決議失效。完成三讀之法律案經院長咨請總統公布並函送行政院。總統則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或依憲法增修條文第 3 條規定之程序,由行政院移請立法院覆議(憲法第 72 條)。覆議案審查後,應於行政院送達十五日內提出院會以記名投票表決。立法院休會期間,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七日內舉行臨時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依前述情形處理之。

六、法律之解釋

   (一)有權解釋(機關解釋)—有拘束力

         1.定義:

           指由公權力機關依據法律所賦予的權限,解釋法律條文的涵義。

         2.種類:

           (1)行政解釋:行政機關對於法律條文涵義所做的解釋。

           (2)立法解釋:立法機關對於法律條文涵義所做的解釋。

           (3)司法解釋:司法機關對於法律條文涵義所做的解釋。方式有:

               A.審判解釋:法官審判案件時,對於法律條文的闡明解釋。

               B.質疑解釋:人民或政府機關對於法律條文的涵義有疑義時,向司法機關聲請解釋。

   (二)無權解釋(學理解釋)—無拘束力

         1.定義:

           適用法律者依據文義或參酌法律制定的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進行推理,以闡明法律條文的涵義。此等解釋因不具拘束力,故稱無權解釋。

         2.種類:

           (1)文理解釋:

               又稱文義解釋,係指依據法律條文上的用語文義或字義,以及通常使用的方式所做的解釋,以確定法律的意義。法律解釋的順序為:先文理解釋,而後論理解釋。

           (2)論理解釋:

               又稱體系解釋,指參酌法律制定的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不拘泥於法律條文的字句,依據一般推理的原則,以闡明法律條文真義的解釋。法律解釋的結果,若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互相牴觸時,應以論理解釋的結果為準則。論理解釋的方法主要有:

               A.擴張解釋

                  又稱擴充解釋,指法律所規定的文義過於狹隘,單從字義表面以文理解釋加以檢視,並不足以窺探其立法之真意,而必須根據立法目的加以擴張,始能正確適用法律於社會生活之中。

               B.限縮解釋

                  又稱為限制解釋,係指法律所規定的文義過於寬廣,單從字義表面以文理解釋加以檢視,並不足以窺探其立法之真意,故必須根據立法目的加以限縮,始能正確適用法律於社會生活之中。

               C.當然解釋

                  係指法律條文雖未明白規定,但根據當然的事理,可以因而認為某事項當然包括在適用範圍之內。

               D.反面解釋

                  又稱為反對解釋,係指根據法律條文的正面字義,推論出其反面的意義與結果。

               E.補正解釋

                  又稱為補充解釋,係指法律條文規定的內容有明顯的疏漏或錯誤時,綜觀法律全文加以推論,以為補充或修正的解釋。

               F. 類推解釋

                  係指法律對於某種事項並未以「明文」直接規定,但對於其他類似事項因已有規定,故可直接援引類似事項的規定內容適用到未規定的法律當中,加以比附援引以為解釋。

           (3)歷史解釋:

               又稱為沿革解釋,係指根據法律制定過程的相關資料(如理由書、報告書等),以探究立法者原意的解釋。

七、法律之適用

         就具體發生的社會事實,檢驗其是否符合某一法規範所規定之構成要件,並據此找出其法律效果的過程,謂之法律的適用,其方式有:

   (一)要適用有效的法律(含法位階問題的考量)

         選擇某一法規範以為適用時,必須注意該法規範是否是現行有效施行的法規範。亦即該規範是否有經一定之制定程序、是否具備一定的條文形式、是否與憲法並無牴觸(即法位階問題的考量),是否業經公布施行已生效力,或者已被修改、廢止或暫停適用之情形。

   (二)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法規對其他法規所規定之同一事項而為特別之規定者,應優先適用之。其他法規修正後,仍應優先適用(中央法規標準法§16)。

   (三)後法優於前法原則(含法規修正後之適用或準用的考量)

         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法規對某一事項規定適用或準用其他法規之規定者,其他法規修正後,適用或準用修正後之法規(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7 條)。此乃後法(新法)優於前法(舊法)之原則。倘若此等情形並無法透過無權解釋予以解決,必要時尚可透過有權解釋的管道予以解決。

   (四)從新從優原則(含實體從舊、程序從新以及法律不溯既往原則的考量)

         根據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各機關受理人民聲請許可案件適用法規時,除依其性質應適用行為時之法規外,如在處理程序終結前,據以准許之法規有變更者,適用新法規。但舊法規有利於當事人而新法規未廢除或禁止所聲請之事項者,適用舊法規(中央法規標準法§18)。

   (五)要掌握法規範與具體事實之關係

         法律的適用其實就是一種「涵攝」的過程。換言之,即是以三段論法的方式,將作為大前提的法規範(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套用到作為小前提的具體事實中,以尋求具體事實是否與法規範相符,而足以得出具體事實符合法規範的構成要件,故須產生法規範所預設的法律效果之最終結論。

● 涵攝

將案件的具體事實(如甲槍殺乙),置於法規範的構成要件(殺人者)之下,檢視是否該當(甲是否為殺人者),能否得出法效力(處以刑罰)的過程,稱為「涵攝」。

 

試題練習

1.一般成文憲法國家,為因應時代潮流的演進,除透過修憲程序外,先進民主國家亦常採下列何種作法,以使憲法能更有效發揮功能?

(A)由政府號召各政黨菁英進行政治協商

(B)透過公投過程重新制定一部新憲法

(C)由政府召集憲法學者不定期舉行釋憲會議

(D)由固定的釋憲機關進行相關條文的釋憲任務

                                                                                                                                            Ans:D

2.「法律只能適用於實施之後所發生的事項;不能適用於實施之前所發生的事項。」這就是:

(A)罪刑法定主義 (B)不告不理原則 (C)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D)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Ans:C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